1 2 3

這個媽媽老了

2024年6月21日 0 意見

天將暗,我和一陣子不見的朋友在路邊偶遇,聊將起來。我們說到最近離開的親人朋友,為老病所苦的親人朋友,還有我們自己,也有年紀帶來的大小毛病,需得奮戰或與之共存。我想到不在場的另一位朋友說過很鼓舞人的話像這樣:我們的身體刻滿印記,走過什麼路的印記,那是歲月的足跡,病痛的傷痕,也是人生的徽章,所以,儘管展示,儘管說出,一點不丟臉。


相對於男性,女性似乎比較容易展示印記徽章與說出身心傷痛,上年紀後,回望過去種種,是療傷,也可說是重要的整理工作。最近讀到人類學家劉紹華撰寫的回望病痛書:《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大塊出版),她在書中記錄家裡兩個人在同一年同一月確診,母親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她自己則罹患淋巴癌,此後五年,全家歷經同時照顧兩個病人的種種艱辛,駛入一段段未知新航程。作者在書裡說病後體會到要「接納困頓與歸零的時刻,學習對生命示弱,將克服苦痛與病弱的絕對企圖,轉化為體驗探索和療癒的意願,或許方得放下的能力與安心自在」。通常我們不曉得要對生病的家人朋友或自己說什麼,就會說些鼓勵或自勉的話像要堅強,要加油噢,你可以的等等,但其實無濟於事,也很難進入病者的內心,作者自己得病的體悟是先學習對生命示弱,這是我沒有想過,但其實有點感覺,所以很容易聽懂的觀念,大概有些隨順大化的意思?我想,她的回望與書寫即為一種示弱的表現吧?



我和朋友繼續講著我們看見或經歷的病痛,朋友說她最近想到不能一直跟人講生病的事,以免讓人難受或不想聽還要勉強聽,幸好遇到我可以講講。因為年紀的關係,我說,因為夠老,很多事沒經過,但可能看過,也會關心,甚至越來越接近感同身受,所以不會勉強聽,你儘管說。


朋友說到病痛的人可能給孩子添什麼麻煩,她自己又從孩子那兒得到什麼照應,她說她跟以前不一樣了,唉,這個媽媽老了。


最後面那句話讓我大為震動。我知道她心靈手巧,一向是如何的親力親為,照顧家裡內外,與她相比,我雖然也算負責盡力,但達到的等級差很遠。如今她說她這個媽媽老了,雖說我很能接受人類學家劉紹華提出的老病後可以對生命示弱的觀念,但是冷不防聽見這親近朋友還沒聽我轉述就自己說了出來,我不是感傷,而是大大震動。


唉,每個媽媽都會老,都會病,都會離去。我是爸媽中年後得到的孩子,我很小就擔心爸媽會老會病會走這件事,到我高三那年夏天,這事像一記炸雷轟爆在我面前,我一下抱著媽媽哭出來,生病的媽媽還要安慰我別怕別怕不要緊的。那天媽媽告訴我們一位鄰居媽媽懷疑自己有乳房病變問題,要媽媽陪她去醫院檢查,媽媽陪她去了,順便自己也檢查一下,檢查結果出來,鄰居媽媽沒事,倒是媽媽有事,醫生說要住院開刀。媽媽很鎮定,她說女兒要考大學了,能不能等女兒考完大學,她再開刀。醫生說不能,考大學是女兒的事,開刀是她的事,她得要馬上住院不能拖。膽小沒用的我在聽到媽媽宣告罹癌那一剎那,覺得我一直知道遲早會發生的事,果然就發生了,這麼快就發生了,像天要塌了一樣。趕快去開刀,我哭著說。


媽媽開刀復原,但在近十年後復發,離世。我已經大了,天就直接塌了。




媽媽得病至去世的十年間,是我抖索成長羽毛的時候,我常常想飛出去,又忍不住要回頭望望她。最終我飛了出去,不想卻在她的目光所及處鎩羽,她以為我再飛不起來了,而我在困頓中也沒有回去一直陪在她身邊。她沒有看到我成為媽媽,沒有看到我寫跟她有關的事情,沒有看到我已經活過她去世的年歲。我自己做媽媽以後,依我做女兒的經驗,盡力讓小孩不要回頭的飛出去,羽翼鍛鍊強了想回來再回來,或者羽毛濕了折了回來休整也可以。怎麼樣都可以。我看到設計師兒子在展覽會上展示他的時光系列作品兼商品時,他用數學家萊布尼茲的幾句話來提點:現在之中,充滿了過去,復孕育了未來。





這幾句話擊中了我,我想到很多,我想到媽媽沒有看過她的外孫,但是她的美感靈光和巧思卻經由我傳了給他。我把彼此沒有見過的他們聯繫在一起了。關於時間,還有誰能說得比萊布尼茲更好?


我拍拍朋友說老了就老了,我們比孩子早一步老,給他們做個參考或示範。


其實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夠格做示範。不過那是我的理想之一。



天將暗,猶有光,我和朋友對視微笑,分手回家做晚飯。



0 意見:

張貼留言

 

©Copyright 2011 Our lightning | 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