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歷過幾個廚房。最早,小時候日本式平房裡的廚房,也清楚記得。
那個廚房,有很大的窗,面對後院;有很大的水泥砌洗滌水槽,足以容下炒菜大鐵鍋;有大人半身高的赭黑色冰箱,每天早上送冰人會送來用蹈草薦包著的晶亮方磚大冰塊。那個廚房,原先還有燒煤球的爐子,後來改用瓦斯爐,瓦斯桶放在角落高櫥裡,我曾在瓦斯桶背後角落藏著一個媽媽給的,裝在甆實米白塑料小盒子裡的袁大頭銀元,因為覺得太寶貴了,必須藏起來,哪天緊急逃生可能要用的時候,就掏出來帶著。
那個廚房,打開側面的門,下兩階臺階,就進入比廚房還大的水泥地披屋,披屋裡放的是工具雜物和一袋袋雞飼料。從披屋出去,穿過露天側道,即通前、後院。很大的前院,邊角一株高大的梧桐樹遮蔭約莫四分之一的院落空間,爸媽曾經在這裡,在梧桐樹下,圍起網籬養雞。
回到廚房。漸漸大起來的我,雖然曾經不等油熱就打蛋下鍋要煎荷包蛋而煎得一塌糊塗,但是至少知道了剝筍殼的時候不要一片片撕扯─ 那要剝到什麼時候!媽媽說。她讓竹筍在砧板上倒下,運刀在竹筍側身一刀下去,斷開層層筍殼,接著就一舉剝除多層硬硬筍殼,露出玉白筍心。
我也學會像媽媽一樣把整塊豆腐置手掌上,另一手拿菜刀縱橫片好豆腐,手掌一鬆,小塊豆腐迅即下鍋─怕的話,慢慢來,讓刀慢慢切過豆腐,不會切到手的,媽媽說。
二十歲的時候,我們搬離那棟平房老家,遷移到爸爸的退休宿舍公寓。鋪磁磚的公寓廚房很寬闊,冰箱當然早已更換為插電的新式冰箱。沒有院子,只有陽台。曾經開貨車出入日式宿舍區的送冰人和駕牛車來的掏糞人老早不見蹤影,我們進入新的時代。
時代迭經變化,大家都很適應公寓生活,媽媽很開心的帶著心肝小孫女,我也收拾起不合時宜的,對之前二十年院落平房日子的憶念,慢慢往前走,後又隨生活的變動,婚後於台中、台北賃屋居住,有了自己的廚房。那些廚房都不大,冰箱往往得放在吃飯間,不過蒸片魚,炒個青菜,煮鍋排骨湯,燒些簡單的家常飯食,儘夠了。
生下兒子後,我和先生在住了五年多的半山腰社區買下一所三樓的公寓。簡單的整修一下,在屋裡鋪了便宜的柳桉木地板,在廚房裡拆除老舊發霉的夾板櫥櫃,洗滌、烹調都移到窗邊,依施作師傅的建議,砌了鋪磁磚的流理台。師傅說,你照我說的做,以後附近的太太都會羨慕你,都會來你家參觀,說你的廚房好,還學你!
倒沒有人說我的廚房有多好,但廚房窗外的風光確實很好,草樹滿坡,且有棵前人種的柚子樹,夏天結實累累,結實之前,芳白花開枝葉間,香風傳來,誰都說好。
住在這裡,已逾三十年,三十年間,因屋老剝落漏水及添購樓下為先生書房等等狀況,免不了大修小修,廚房也有所變更,變回原始建築師的設計,將洗、切、煮的流理台又由窗下移至貼隔鄰的那堵牆邊,廚房和旁邊小房間之間則打通後以腰牆為隔,小房間改為吃飯間。這麼一改,我在廚房作事,覺得空間很通透,沒有閉塞感了。爐子上燒水燉湯的時候,我坐在餐桌前監看火侯,一面亦可看書看報。
幾回更新,兒子都是重要軍師。他第一次拿著量尺下場操作,是要上小學的那個暑假。有人分憂代勞,我立刻很高興的居副手位,聽命行事。此後大抵如此。我在廚房,只管燒飯炒菜,
或做些不一定要做的小事,像把發芽的蕃薯養成好看盆景,再摘下葉片燙或炒,
像用叉子叉著洋蔥,讓它的氣味散播於空氣中,治感冒。聽說有效。
我做這些不一定要做的事情,兒子都沒有意見,他只是一心致力於改進廚房的設施。有一年,他通過網路,買了一部桌上型的日系洗碗機給我。那洗碗機是日本百貨公司家電部門的展示品,台灣有人腦筋十分靈光,專門去買這類展示品來賣。我這展示品洗碗機一點沒壞,只在邊邊我注意不到的地方撞凹了一點,價格便宜很多,兒子說,你把一天用的碗盤集中在晚上一次洗,很省水,冬天你的手也不會龜裂,是不是很棒?
嗯嗯是啊,我說,一面猜想他的下一步。
下一步,下兩步......很快來了:
最右邊那個黝黑的方墩墩是日本的電子煮飯鍋,也是經由網路某特殊管道買來的。起先我說我有大同電鍋就夠了,兒子卻說大同電鍋是幾十年前台灣跟日本人學來的煮飯鍋,之後大同電鍋就停著沒有變過,可是日本人還一直在研究怎麼煮好飯這件事,你看你看,兒子掀開電子鍋的蓋子說,裡面的內鍋是全碳製的本碳釜,特別耐高溫,鍋裡標示你用白米、糙米、什麼米煮飯,分別要放多少水,很科學吧?還有你想要煮出一般的米飯口味,還是要煮出某個名人特別的米飯口味,都可以,按一下就好。媽,你想吃怎麼樣的飯?要不要試試名人的口味?
我說不用了,你按普通就好,一般就好。唉,我就是缺乏研究精神的台灣人。
再看方墩墩煮飯鍋旁邊那高個子小家電,那是把白開水打成氣泡水的機器。以前我不知道有這種東西,兒子真讓我開了眼界。他說你不是喜歡喝氣泡水嗎?你又嫌貴捨不得買氣泡水喝,那就在家裡自己做,三兩下就打好了,很爽吧?這樣你可以每天喝,不用心痛。
聽起來蠻孝順的。不過其實他跟我一樣,也超愛氣泡水。
不久,兒子的爸爸也加入致力於廚房電氣化的行列,他給我買了一部精巧的咖啡機,放在氣泡水機旁邊。這位咖啡迷說咖啡是好東西,你可以多喝,會長壽,我不在家的時候,你可以用這個小咖啡機自己磨豆子,煮兩杯喝喝,你要講究一下生活品質。
已經買了,我只得惟惟說好。其實我很怕麻煩,一個人在家,就沖泡一杯即溶的雀巢金牌咖啡,再加點牛奶,攪勻了喝,只要咖啡粉的份量足,和牛奶的比例恰恰好,水又夠熱,泡出來的咖啡就覺得很適口了。當然生活品質是差一點,但要講生活品質,其實我各方面都不怎麼樣,何止咖啡一項!
回頭再說兒子這邊,他又把矛頭對準我的燒水壺說,你這燒水壺在哪裡買的?
我沒法捏造燒水壺的身世,把平民捧為貴族,只得老實回說是在菜市場的攤子上買的,不鏽鋼看起來亮亮的,品質還不錯啊。
兒子嗤之以鼻說你怎麼知道?如果是不鏽鋼,我看也不是好的不鏽鋼,我來幫你換一個壺。
噢噢,不急不急,我說。
他不會理我的,不久我就有了一個設計師設計的經典名品笛音壺。壺身圓圓的,各方面的比例抓得恰恰好,確實好看,不愧經典,而水燒開時,聲震全屋,十分嚇人。
兒子說嚇人才好,這樣你就不會忘記你在燒水。炒菜鍋呢?要不要換個鐵鍋?你用不沾鍋不好、不安全。
是啊,我喜歡鐵鍋。以前媽媽炒菜都是用大鐵鍋,鐵鏟噹噹幾下,菜熱騰騰的起鍋,不曉得為什麼,就是好吃。我結婚後也買大鐵鍋來用,還把它炒到破,你相不相信?後來大家好像都不用大鐵鍋了,市面上有了各式各樣、材質新奇的炒菜鍋,我就買了不鏽鋼鍋和不沾鍋,有的不便宜呢,但我心裡還是懷念鐵鍋。最近鐵鍋好像又紅火起來,只是好的鐵鍋往往很重,雖然喜歡,但拿不太動。
我幫你找個小一點、輕一點的鐵鍋,不沾鍋就不要用了。兒子說。
他在網上找了幾個牌子的鐵鍋讓我選,我選了一口粗直有手工感的日本鐵鍋,是工匠用機器慢慢打成的。貨到一看,鍋體還塗了一層黑黑的保護膜,需得乾燒掉,再均勻塗抹上乾淨的油層,並燒乾把油吃進鍋子,這叫開鍋。我聽了頭痛,但是兒子說沒事我來,我幫你開鍋處理。
抽油煙機打開,轟隆轟隆好半天,燒鍋之外,還額外用馬鈴薯皮炒鍋一番,折騰個夠,總算可以用了。
所以現在,睽違多年,終於我又用上鐵鍋。用金屬鏟哐噹哐噹炒菜的聲音,又響徹廚房。那聲響,帶我回到我人生的第一個廚房,帶我回到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
妹妹,蔥洗兩枝,斜切會吧?
妹妹,紅燒肉可以關火了。
妹妹,綠豆湯涼了,蓋好去放冰箱。
媽媽這樣說。
妹妹,去看看母雞有沒有下蛋,有就拿進來。
妹妹,衣服曬乾了,去院子收衣服。
妹妹,太陽下山了,去院子澆澆花。
噢,好~我應道。
我沈醉在往日時光裡。但是這個春天不容我輕鬆,我廚房的家電設備不曉得是用了太多年老舊了,還是看準兒子在家就想除役躲麻煩,竟陸續出狀況。先是有幾天,我每天必用的烤箱在每次用時都啊啊大響,這麼明說它不舒服多日後,忽然完全不響,宣告退休。
啊啊不行啊,我一定要有烤箱,熱麵包,烤點什麼之外,最主要的是二貓愛吃的罐頭開罐後若還有剩,放冰箱冷藏,待他們要吃下一頓時,我會拿出來放烤箱幾分鐘,烘熱了給他們吃。所以,沒有烤箱不行,貓會喵喵叫,很麻煩,我只要有一個小烤箱就行。
好,沒問題,我幫你找個烤箱。兒子說。
立刻我就面對一堆烤箱的網頁,幾經討論,或者應該說,兒子費了幾番口舌,說服我買了一個據說現在很夯的蒸汽烤箱。
是不是很精巧,很可愛,也很好用?兒子滿意的說,還有烤箱食譜,好像都不難,你有空可以一樣樣試做。
是的,是的,我說。
或許你會問烤箱旁邊那個白色高個子是什麼?
還記得氣泡水機嗎?之前的黑色高個子是舊款,用了一兩年後,現在出了白色的新款。兒子說新款設計得比較簡單好用,適合我這機器盲,就買了新款,把舊款帶到他工作室去用。
我不是說過?他跟我一樣超愛喝氣泡水。
廚房汰舊換新的事情真沒個完,忽然有一天我燒晚飯,開著抽油煙機炒菜時,頭頂的抽油煙機猛然發出砰一聲驚天巨響,隨即冒出電線走火的惡臭!我趕緊關機,趕緊大開窗,兒子也跑過來看是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就是用了好多好多年的抽油煙機也不想幹了啦!
不過這回我有主意。之前就聽鄰居太太說她用過最好用的抽油煙機是把抽油煙的風扇裝在瓦斯爐後面牆上,攔擋油煙的頂蓋平時靠牆收放,開機時朝外朝上掀起來的一款,那台灣老品牌,不做廣告,不怎麼有名,但是吸力強,開火炒菜時,可以看見油煙直直往上衝,一下就被吸走。
兒子立刻上網查看。這次我有腹案,有使用者證言,他也尊重,只是幫我量好我抽油煙機的空間尺寸,再在網頁上找到那個老品牌的適用型號。這型號的第一代舊款實在難看,兒子說,幸好他們出了新款,改善很多。
我們當然買了比舊款貴一點的新款:
裝妥後,兒子端詳道,還可以,雖然有些地方的設計還可以改進,不過基本上沒有太干擾視覺了。不過,他話鋒一轉,又挑毛病說他們的標牌設計得不好看,簡直沒辦法看,我幫你找個好看的磁鐵貼上去遮住吧。
這我沒意見。多謝了!
好看的磁鐵很快由網路飛來,是這樣的:
怎麼樣?這樣是不是能看了?兒子問。
確實,好看就是好看,難看就是難看,這中間沒有馬馬虎虎都可以的空間。我承認。
這麼著,我的廚房紀事暫告一段落。若有新章,再說。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