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2014倫敦冬遊記----光景(第十三天)

2014年6月6日 0 意見

昨天熙凱買了一盆花回家。花瓣如絹,多漂亮啊,這是報春花嗎?好多花苞,就要一一的打開怒放。

今天的早餐時光,有花相伴,情致宛好,加分不是一眼眼,





我十分讚賞熙凱的愛美情懷。不過,辰光不早,十點半了,趕緊收拾出門要緊!十一點半,兒子和熙凱的皇家藝術學院同學詹朴在倫敦時裝周推出的2014秋冬新裝展演就要開鑼了!我們三個可不能遲到,晚了怕進不了場。

展場位於我去過的Holborn區,大英博物館和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都在這區,



趕到時,已經有人來了,但還沒有開放進場。我喘口氣,研究一下這棟雙柱石頭大樓,


童子軍是boy scout,那麼FASHION SCOUT是什麼?時尚測候?時尚義勇軍?

其實,FASHION SCOUT是一個幫助年輕設計師的組織,它為通過甄選的年輕設計師提供展示服裝的平台,如果你需要協助,組織內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會伸手協助,挑選模特兒,建議模特兒的妝容、髮型,調整走秀時的配樂......他們都可以幫忙,但不會主動介入。

FASHION SCOUT認為年輕設計師需要曝光的舞台,因此提供舞台,提供機會,提供援助。有些新手設計師就是經由這個平台,朝更大的舞台,例如倫敦時裝周的主秀場,Somerset House,前進。

全世界目前有四大時裝周:紐約,倫敦,巴黎,米蘭,這四大時裝周都分春夏和秋冬兩季,也就是說,這四個城市每年會舉辦兩次嘉年華盛會似的展演活動,每一次大概都有三百多場大大小小的服裝發表會!想想看,這風光裡面投入了多少才華,多少人力,多少資源。這風光裡面,有人乘浪躍起,有人旁觀準備。

在秀場上亮過相的服裝,如何量產問世,抵達全世界女人的衣櫃,還有一段漫長而辛苦的路程。


總之,在服裝設計的世界裡,沒有一步登頂,一夜成名的妄想,你要有才華,你要夠努力,那麼,或許,這裡的FASHION SCOUT會拉你一把。

每一次的倫敦時裝周,都有好幾百位年輕設計師參加FASHION SCOUT的甄選,他們要提出他們設計的作品和展售、推廣的計劃,能夠入選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年輕的詹朴,畢業於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又於 2012年取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女裝碩士,緊接著,他連續三季通過FASHION SCOUT的甄選,發表了服裝秀,2013秋冬女裝主題是「石油的一生」, 2014春夏女裝主題是「訊號」。今天,我們要看的2014秋冬女裝系列,主題是:Turbulence,湍流。


群聚門外的人越來越多,詹朴的爸媽詹宏志和王宣一也從台北飛來了。好多年前,在我比兒子和詹朴都要年輕的時候,詹宏志也是不時出沒於新生南路紫藤廬的一個年輕朋友。好多年不見,竟在倫敦見面了。他鄉遇故知,我們好高興的握手。他問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進去,我謝謝他說我們有票,等一會就跟大家一起進場。於是他很開心的和大家打著招呼,跟王宣一先入場。

我想著那時候的年輕人都成為父母輩了,不禁微笑。排隊等入場時,又發現這棟石頭大樓門楣上的時鐘兩邊鐫刻著1717和1967的數字,不知是什麼意思?

後來我發現了1717是什麼意思,大吃一驚,這裡簡單說說。1717年,在倫敦,源起於西元前四千年的宗教社會組織共濟會,轉化其古代秘密會社的體質,成為致力於思想和社會改革的現代組織。當年六月二十四日,共濟會在英格蘭的四個會所聯合成立了總會所,而且投票選出第一代的總導師。

我們眼前這棟鐫刻1717字樣的石頭大樓,就是倫敦共濟會的會堂,Freemason's Hall。至於1967是什麼意思,我不才,還沒有查到。下一個問題,倫敦時裝周FASHION SCOUT的會場為什麼會設在共濟會的會堂,我也沒有查出原因。不過,共濟會有很多著名的會員,歌德、雨果、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牛頓、愛因斯坦、丘吉爾、華盛頓......據說都是,現代的會員中,有誰贊助時尚平台,贊助美的產業,贊助年輕人,道理上也說得過去的。

開放進場了。我匆匆跟著兒子,跟著人群,走進大樓。要是那時候就知道這裡是共濟會的會堂,我大概會東張西望看有沒有方矩、圓規、六芒星、獨眼等共濟會的標誌。我可是看過電影、小說的,知道符號學是門有趣的學問。




不過我無意中,還是拍到了六芒星的標誌!大門外那對稱的雙柱也是!

我們進入一道門,又一道門,



工作人員點數人數,只讓四百個觀眾進場。四百人次滿了以後,晚些到的人就被擋駕在大門外了。

擠過層層人眾,我們找到裡邊靠近模特兒出場口的位置,趕緊坐下,



中間伸展台兩邊各有三排座位,詹宏志夫婦坐在我們這邊第一排中間的位置。後來聽說影星陳妍希也來了,也坐在前面的位置。大家不用費力尋找她的身影,我沒有在無意中拍到她。伸展台邊有不少美女,


這位黑衣女也是美女,


那麼,Let's start the show.  APUJAN  !

音樂響起,模特兒出場,






很美,是不是?好幾位才十六、七歲的嫩模,台風、台步都好,也都穿出了服裝成熟、高雅的韻味。




八位模特兒,在現場演出的小提琴及貝斯樂聲中輪番展示了二十四套服裝,而這次展示的服裝,幾乎都以設計師本人最喜歡的黑、白、灰三色為主調。使用這三個顏色,比較不容易出錯,但挑戰也在「不容易出錯」這一點上,要如何超越順眼、好看的基準,達到亮眼、出色的更高層次?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非內行,之前也從未觀賞過服裝秀,就只能以不負責的觀眾眼光來看。我想,湍流系列走的不是熱鬧華麗的路線,而是內斂又實穿的路子,織品服裝系畢業的設計師擅用布料,又特別鍾情於以一根線織出文章的針織品,他能夠很細膩的變化、運用機器和棒針的織法,據說他還自創了織法,因此他可以把線織的衣服做得很輕盈,


很靈巧,


或厚或薄,都很雅致,



有些衣服,甚至讓我覺得,如果我來穿,可能也不會太離譜,雖然我沒有平坦的小腹和盈盈一握的柳腰。能夠做到這樣,這裡頭就有門道了。

懂得織品特性的設計師詹朴,還設計了好幾頂用棒針打出來的美麗的毛線帽,是模特兒整體造型的亮點。看了我才發覺毛線帽大有可為啊!




有一年冬天,我在菜市場發現一位繡學號的阿巴桑兼賣她自己打的毛線帽,有些頂顏色還配得蠻不錯,比方綠配紫,紫配灰,或咖啡配紫,紅配黑,但是戴起來都不夠好看,我就想是我自己長得不對,別人戴大概會比較好。

現在我知道,我當然還是長得不怎麼樣,但繡學號阿巴桑的設計功力不足,只會打一個圈子一般寬的板板帽沿,問題更大!

又聽說,模特兒戴的這些帽子,都是設計師在台灣的阿姨手打的。好厲害的阿姨! 十足專業!





二十四套服裝,不到十五分鐘,很快在伸展台上展示完畢,八位模特兒一起出台巡迴,



設計師詹朴也出場謝謝大家,




再領著模特兒走進後台。

秀結束了。大家可能都覺得意猶未盡。

那句老話怎麼說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恭喜詹朴,和詹朴的爸爸媽媽。孩子在自己選的路上努力打拼,煥發光彩,做爸爸媽媽的最高興不過了。


請看詹爸爸和詹媽媽身上披裹的花朵圍巾,那是詹朴2014春夏女裝展的作品。那麗色的花朵也是天下父母捂在心口,揣在懷裡,不言自明的疼憐兒女之情。


看完走秀,同學及老少朋友歡喜相聚,


詹朴要忙著接受採訪,收拾走秀後的忙亂。據說他得忙個兩三天,才有功夫招呼爸媽,和他們好好吃頓飯。


因此詹爸爸和詹媽媽就邀約現場幾位朋友去吃中飯。有些位朋友有事先走,我可不客氣,歡喜的跟著去吃飯,連兒子也帶著一塊兒去。

我們吃了很好的意大利麵和披薩,還開了一瓶紅酒。邊吃邊聊,聊兩家的貓,原來他們家有三隻,都是領養來的米克斯黑貓!又談到兩家年輕人從事的設計工作。他們的領域雖然不同,但碰到的問題,付出的心力,和努力的方向,也有相通之處。

聽起來,走入服裝設計這一行,好像就是要不停的追著時間,也不斷的被時間追趕。每年春夏,創立品牌的設計師要推出當年秋冬的服裝,到了秋冬,又要推出明年春夏的服裝。而當季的服裝上市時,也要面對展售、推廣的現實問題。所以,他幾乎總是同時在兩面作戰,既要推出下一季的服裝秀,也要販售這一季上市的服裝。在起步的階段,人手總是不足,詹朴有許多分散於世界各地的好朋友幫忙他,但他自己還是忙得睡眠不足,經常在倫敦時間的晚上,和台灣時間剛展開序幕的白天說早安,也就是說,他在他應該睡覺的時候,跟台灣的朋友溝通、聯繫:今天我要請你做......

確實,是這樣的。

有時候,實際下刀的師傅剪裁出來的衣服跟設計圖樣不太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師傅說啦,我覺得,我這樣做比較漂亮啦!

有時候,師傅剪裁出來的衣服怎麼一件比一件大一點點,細究才知師傅為了求快,把衣服樣子擺在三塊相疊的布料上,一次剪他個三件出來。好聰明啊!不過,剪出來最上面的那件,尺寸是準的,下面一件就有誤差,大了一點,再下面一件,誤差更大。

只大一點點而已,沒差啦。師傅認為。

詹朴只好發樣給師傅後,只請他做一件。做好一件,再請他做一件......

確實,有這樣的事。我忍不住笑了。兒子很幸運的在起步要開模做東西時,有工廠願意接他的小單,但他後來也曾在跑下家加工的工廠時被人嫌,因為做出來的東西不細緻,他跑去跟師傅溝通,被轟你不要來,我會弄,什麼?你問我什麼時候會好?不知道啦,好了就會通知你!你說什麼?已經晚了,可不可以快一點?不行!

不過,多跑幾家後,他也遇到不一樣的工廠老闆和師傅,做事認真,出貨準時,待人也客氣有禮。兒子暗自吃驚,非常感謝。那老闆說沒什麼啦,應該的。老闆又說他是被日本客戶訓練出來的,他很早就有日本客戶,人家下了單,就來了明文契約,約定某月某日幾點幾分要拿到東西,到了某月某日幾點幾分,你東西就要交給他,晚一分鐘都不行,算違約。

兒子也曾在網路上聯繫到一家香港的工廠,談得不錯,那一次他就安排了在飛回台北之前,先到香港去拜訪。見面後,兒子提出他準備要做的東西希望能做到什麼水準,細節方面要怎麼樣。老闆夫婦聽了那些繁瑣的要求,不以為異,不斷點頭說好,還說設計師本來就應該提出那些要求。兒子又很吃驚,後來看了他們做過的東西,發現他們做過歐美大設計師的作品,他們被那些大設計師磨慣了,知道被要求是應該的,知道要做出好東西,本來就不能放過每個細節,不然怎麼登上世界一流的舞台。

不過兒子還剛出道,是新手設計師,他們對他竟然也沒有大小眼。那對老闆夫婦似乎感應到兒子的心思,接著在談話中提到有些大牌設計師剛開始跟他們接觸的時候,也才出道,好年輕。

誰都有起步的時候,要踏上世界一流的舞台,也得要跨出第一步啊。

世界一流的舞台。香港人有這樣的視野。日本人認為自己就是。韓國人說我怎麼能不是。台灣如果想趕上去,整個產業的每一環節都要能支援。我們的設計師,不畏麻煩,有求好之心,設計出了好東西,讓伸展台上、展演會上出現一片好光景,但這還只是設計產業、服裝產業的一個閃光環節,接下來,怎麼接下來,是問題,是挑戰。


我們喜歡說我們有吳季剛,我們有古又文,我們的仕女服裝雜誌也常刊出他們設計的服裝,以及影星名媛的穿著打扮,彷彿繁花盛景,光彩無限。但是,繁花底下,可有厚實的土壤?我們有健康、完整的服裝產業嗎?我們有可以支援更多設計師出頭的,健康、完整的服裝產業嗎?就以倫敦時裝周的這一場「湍流」服裝秀來說,我們有辦法原樣照搬到台北嗎?

詹宏志無奈搖頭。他說,在倫敦,在FASHION SCOUT的這個場子,一切硬體設備都是現成的,他們有幾十、上百個人提供許多支援,設計師把作品帶上這個場子,比較起來輕鬆許多。如果在台北辦這樣的服裝秀,成本要上跳好幾倍。

一路看著兒子奮鬥的王宣一也認為設計師沒有三頭六臂,設計師不能單打獨鬥,他們真的需要體質健康的產業,需要慷慨有慧眼的買家。

年輕設計師要在艱困的業界打開路,走下去,都必須在開創性和能為市場接受這兩方面思考、探索。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有些矛盾。設計師詹朴的努力,我看得出來。

設計,產業,市場,這是緊密相扣連的一整套,服裝業,不是只有漂漂亮亮的模特兒走伸展台這一件事而已啊。還有那幾分鐘之前、之後。產業要跟上去,社會要投資新的產業,讓年輕人有發揮的舞台,並回饋社會,這也是詹宏志關注的大問題。


我知道,詹宏志這些年,做了很多事,也寫了很多文章。我知道,王宣一這些年,除了寫自己的作品,也細心呵護兒子萌芽的創意,盡力幫助他落實夢想。我也知道,在服裝設計的世界,在其他創意設計的產業裡,沒有一步登天的事。我只希望,在我們不良環境裡掙開凍土,開展枝葉的年輕人,盡力發展自己,不要失去勇氣,大膽去找世界的資源。我們這些爸爸媽媽輩,都曾辛苦過,甚至現在也還在辛苦,我們沒有為下一代建構出更理想的環境,我們有責任要負,不過,此時此刻,且放鬆一下,舉杯,為過去,也為未來。


飯後我們在倫敦的街頭握手道別。然後兒子說明天是上班日,後天我要登機回台北,所以現在他想帶我再在倫敦市內走走。


跳上公車,兒子帶我去看一處倫敦有名的社區,Barbican City。我在台北自己住的社區曾經參與過一些與幼兒教育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公共事務,對社區這個概念有些許認識,也有興趣看看別人的社區環境。

Barbican City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於廢墟中興建起來的社區。根據1951年之人口統計,當時那一帶叫做Cripplegate的區域只有四十八個人。因為當地建築在戰爭中慘遭炮火攻擊,全面損毀。

直譯叫瘸子門的Cripplegate這個區域,原來是羅馬人所建的倫敦城的古城門和城牆所在,隨歷史之興替,城門、城牆和堡壘望樓等設施逐步拆除不見,但是Cripplegate這個名詞成為地名而留下來了,望樓碉堡Barbican,也轉化為地名,留在倫敦。

1952年,倫敦人開始討論重建Cripplegate區,決定要建立風格前衛,叫做Barbican City的大型社區,建築群落裡將要有大小各種形態的公寓和學校、教堂、診所、圖書館、美術館、音樂廳、青年會、商店、餐廳、消防站等設施。計劃歷經修改,至1976年大體完工,但是今天最有名的Barbican Centre,巴比肯藝術中心,到1982年才完工,由女王剪綵開幕。

起先,倫敦人並不欣賞Barbican City的集合住宅。他們根深柢固的理想是帶花園的典雅老宅,他們認為龐大的混凝土建築像怪物,蜂窩式的兩千多戶公寓是窮人住的,因此這個新起的社區真的成為低收入戶集中的出租住宅區。

我在英國住過的朋友曾經轉述老倫敦人的想法:不到一百年的房子,怎麼住啊!

新時代,挑戰並改變了這種想法!現在,大家比較能夠接受蜂窩怪物了,那完善的規劃,紮實的建築,越來越吸引人,2001年時,Barbican City被文化部列為「二級文物」,它也成為許多倫敦人的理想住宅區。





這個社區有許多外面的人或觀光客到訪,但是沒看到門房守衛。地面上也沒有汽車,汽車都在外面直接進入地下。地下還有通往地下鐵車站的路徑。

我們觀光客就走可以讓我們走的路,


不能進的門不要進,


好好欣賞這在古城遺址上興建的現代建築的味道。混凝土牆面和柱子的粗礪質感,有點像山石,很有份量,也能和悠悠時光那頭的當年古城遙相呼應。據說圓柱和牆壁上那凹凸不平的表面,是人工一鍬一鍬鑿出來的。真不簡單!

兒子問,媽,你喜不喜歡?


喜歡!我說。


真的喜歡。


不瑣碎,很大氣。


像這寬寬的欄杆,是不是讓人覺得很穩,很安全?地磚的顏色也大方不刺眼。

對啊,兒子很高興的說你看,這邊大樓的邊角房子這樣處理,欄杆這樣往上一彎,很妙吧?


對啊,不過太高了,我不喜歡住太高的樓。你來看這粗粗的牆上配這樣的圓球燈也蠻好看的。


一路指東道西,我跟隨兒子往下走到這個社區的心臟地帶,露天中庭。





四面望望,


眼前的長方大水池當然是最有趣的,


只要孩子喜歡,就表示設計得成功!而孩子是真喜歡啊!




水應該不深?孩子在水中長堤跑來跑去,好像沒人擔心?



開心啊!沒有孩子會不喜歡這裡的。

開心啊!水鴨子隨著那邊小瀑布流下的活水悠然游過來了。


我選好了。我喜歡住的是這裡被幾根大柱子懸空撐起來的公寓,底下有水鴨子游來游去,樓層不多,色調溫暖,有人味,住家還都種植了美麗的陽台植物。




是不是選得好?

站在水池邊,我又發現了,水池對面,臨水的一排建築是學校,與學校成犄角勢的是教堂,




來看看整個Barbican City的地圖,我們在藍色方塊水池區的北側,視線越過水池,對面確實有橘色區塊的學校,City of  London School for Girls,  和教堂,St. Giles Church。至於我們後方的橘色區塊,那就是著名的巴比肯藝術中心,裡面有圖書館、電影院、劇院、美術館、畫廊、表演場......,和倫敦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駐團所在的音樂廳。


天色漸晚,進藝術中心看看。



兒子發現前面的Curve  Gallery有一場叫做MOMENTUM的裝置藝術展,外面排了一隊人龍。要不要去看?有力氣排隊嗎?他問。

好啊。我說。

遠看可知這展場是要控制人數的,有人出來,才放人進去。大概十五分鐘後,輪到我們進去。


裡面很暗。我們走進一條有點彎曲的甬道,頭頂有光,光落地下,我跟著兒子小心翼翼走向前。



忽然,光開始動了,


這上面的二、三十盞LED燈都懸在長臂上,於我們頭頂上轟轟哼哼,呼嘯著刷刷甩過來,刷刷甩過去!


群光亂舞,聲勢赫赫。令我想到史蒂芬. 史匹柏編導的電影「第三類接觸」,那外星來的太空船哼~~~的發出怪響要降落了。

有些人乾脆在甬道邊坐下,欣賞這聲與光的演出。

好驚人的勢頭。所以叫做MOMENTUM啊。我終於領悟。聲有勢,光有威,會動的聲光,能量更強。這場展出,就是要震懾我們的。

走出震撼甬道後,我覺得需要坐一下。


於是找一角落,坐一下。定下心來,看著來來去去的遊客,我跟兒子說我們家爸爸要是住倫敦,可能就會像一些倫敦人一樣,晚上輕輕鬆鬆坐趟車,走幾步路,來這裡聽倫敦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或其他古典樂團的一流演出,他那個大樂迷會多開心啊。


兒子說來啊,以後請他來啊,來好好聽幾場現場演奏的音樂!本來這次不是要他一起來?

爸爸說要顧貓啊,我說,他現在最疼貓了!

休息一會後,兒子看我電力不足,帶我稍看看圖書館、紀念品店,我們便走出藝術中心,離開Barbican City。

走在馬路上,呼吸到晚上的涼空氣,精神一振,我跟兒子說今天過得實在太豐富了,一場服裝秀,一場裝置藝術表演,還有很好的午飯和很好的談話,還有一個特別的、精采的社區......所以該回家了。

不過,那是什麼?那不是......?


我最愛的小黃瓜大樓!就在對面的樓叢裡!


我們可以走近一點看嗎?我問。

兒子說好啊,你不累,我們就走一下。

我不累了,我想近點看小黃瓜!


它在那裡,在路邊建築的後面。我們越走越近了。


我們竟然彎進街巷,朝它走過去了。


電影第三類接觸裡面,有一群人,互不相識,但都對天外的訊號有所感應,而且一路追隨著遠方的召喚,朝即將降落曠野的外星飛船行去。我們彷彿有點兒像是那樣的,一路朝著小黃瓜大樓走去。我看到它就在眼前,也像那些看見飛船的人一樣激動。

而且也有別人喜歡它。那麼晚了,還是有人朝它走去,繞它一圈,或是呆立在它優雅的光色前面,傻笑著。


傻笑的應該是我,


怎麼也想不到會走到小黃瓜大樓的腳下。我看過人家的研究報導,知道它是一棟智慧大樓,設計得非常巧妙,甚至有人說它是棟活的友善建築。它在不大的基地上,以圓滑的造型圍出可用的最大空間,自己很搶眼,但又盡量不搶附近建築的風與光。空氣在這棟大樓裡面對流,可以節省空調。女士走近這棟大樓時不會遇到強烈的掀裙風,因為風過來,不會遇到平面碰一下反彈回去,在大樓前面惹出亂子,而是大體會順著建築的圓弧面滑過,揚長而去。



這棟小黃瓜,要讓建築專業人士來講它的設計、結構、工法等等,簡直會講不完的。我是在沒有聽過它如何聰明有人性之前就喜歡它了,單純因為它好看。它那由黑白框架打成的菱形格子組成整體活潑而不凌亂的圖案,那由下方往上迴繞的墨色玻璃帶之悠揚,還有墨色玻璃的菱形格子在頂端收束之瀟灑,都讓我無法轉睛,想要破解它內涵的奧祕。

現在我們也和別人一樣,緩緩繞著小黃瓜的外圍遊走一圈,又欣賞它前方空地上的恐龍雕塑,



才嘆著氣跟它道別,慢慢走遠。


走過剛才來時沒功夫看的一座小巧美麗的教堂,教堂邊有棵樹,用金屬零件做的樹。真奇怪,金屬,卻讓人覺得真有樹的茂盛生機。


我喜歡這古雅樸實的教堂,以後有機會,定要來訪細看。

古雅的教堂邊有棵金屬樹,古雅的教堂後有棟新世紀的玻璃大樓。這就是倫敦。


這就是倫敦。處處有美麗光景。


不過,真有些累了。我抓著兒子的手臂,行路去搭公車回家。這回可真的坐上公車回家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

 

©Copyright 2011 Our lightning | TNB